春日里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在习水县桑木镇共和村天花锦撂荒地复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微风里带着些新翻泥土的清新气息,十多位村民们正在忙着栽种糯苞谷,放线、挖窝、丢肥、栽种有序进行,贵州宏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正富拿着工具在现场检查窝距行距。
(资料图)
共和村天花锦的这片500余亩的土地原是一片撂荒了多年的土地涉及松林、均田、大房三个村民组。今年,共和村党支部将按照“3+2”标准模式打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让昔日长满荒草的山坡实现复苏。“刚开始的时候群众还比较排斥,村里组织召开了好几次群众会才谈妥了。”看着一块块已经起垄栽种完成的土地,杨正富脸上底气满满。
“其实关键时候,主要还是村里像陈开万这样几名老党员带好了头。”一旁的共和村党建指导员陈清雄指着地里正忙着施肥的陈开万,向记者描述了当时项目拍板落地时的场景。
那是今年年初的一次群众会,在镇村干部和几个老党员提前到村民家中做完思想动员工作后召开,当时涉及需要流转的土地的村民悉数到场,要如何将家里的撂荒地盘活,村民们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主要是担心公司没有收成,土地流转费就泡汤了,我亲戚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在最后拍板落地的时候,部分抱迟疑态度的村民才嘀咕出心中的顾虑。
“我家劳动力都外出了,如果不流转出来,土地也只能荒弃,所以我愿意流转……”在群众会上,老党员陈开万率先表态,村里的几位老党员也纷纷表态。
“既然陈老辈子都同意了,那我也同意……”一时间,大伙都纷纷同意流转。
“既然大伙都这么支持我们,那我也表个态,我们每年年初先支付流转费再耕种……”参加群众会的公司负责人杨正富也当场表态,并表示,有劳动力的群众愿意在基地务工,额外支付报酬。
就这样,在这场多方诚意满满的群众会上,这块撂荒多年的地又活过来了。
今年以来,桑木镇共和村大力推行“无职党员+网格员+乡贤”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网格员、乡贤的服务、带动功能,切实打好乡亲感情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争做理论政策宣讲员、村情民意收集员、文明新风传播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产业发展带头员,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就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编辑 陈颖
标签: